· 国家二级综合医院

 · 公立三甲医院多专家联合会诊

 · 精神心理科会诊中心

点击留言

北京医大精神科杨小红:“感觉下一秒要猝死”?警惕惊恐发作,4 种感受要认清

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作为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建设科室,由北京精神科特需专家,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杨小红院长领衔采取“中西医结合、多专家联合、住院跟踪调理”模式,汇聚了北京回龙观医院、北京安定医院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顶级三甲专家阵容,住院后由3名或以上三甲多专家、教授联合明辨病因、分析病情、制定出科学、合理、规范治疗方案。

 


 

门诊里常有患者捂着胸口冲进来,声音发颤地说:“医生,我心脏跳得特别快,喘不上气,感觉下一秒就要死了!” 检查后却发现,心脏没有任何器质性问题 —— 这些让患者 “濒死感” 十足的症状,其实是 “惊恐发作”,属于急性焦虑发作的一种,和慢性焦虑共同构成了焦虑症的主要表现。

 

很多人第一次经历惊恐发作时,都会误以为是 “突发重病”,甚至反复去急诊却查不出问题,反而加重了焦虑。今天就帮大家理清:惊恐发作时会有哪些具体感受?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?以及遇到时该怎么应对?

 

一、惊恐发作不是 “绝症”,先认清这 4 种典型感受

 

惊恐发作的核心特点是 “突然发作、症状强烈、持续时间短(通常 5-20 分钟,极少超过 1 小时)”,发作时的 4 种感受往往让患者措手不及,但了解这些表现,能帮你更快识别它,减少 “未知的恐惧”:

 

1. 身体濒死感:像 “心脏要跳出胸腔”,却查不出问题

 

这是惊恐发作最让人心慌的感受:毫无征兆地,心脏突然加速跳动,跳得又快又有力,每一次跳动都像在胸口 “狠狠撞一下”,甚至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;接着会出现胸闷、气短,感觉 “胸口被勒住”,怎么深呼吸都吸不上气,强烈的窒息感让人忍不住想大口喘气;同时还可能伴随头晕、乏力,眼前发花,甚至站不稳;有的患者会出现心前区疼痛(像心绞痛)、恶心、喉咙发紧(“锁喉感”)、胃胀,严重时连路都走不动,心里只剩一个念头:“我是不是要猝死了?”

 

但关键是,这种 “濒死感” 多是 “假象”—— 急诊检查(如心电图、心肌酶)通常显示心脏没有任何异常。这是因为惊恐发作时,身体的 “应激系统” 被过度激活:交感神经突然兴奋,导致心跳加快、血管收缩,进而引发上述症状,本质是焦虑情绪引发的 “生理紊乱”,而非心脏真的出了问题。

 

2. 精神崩溃感:“控制不住自己”,连呼吸都觉得费力

 

除了身体不适,惊恐发作时还会伴随强烈的 “失控感”:患者会觉得自己连 “正常呼吸、稳定情绪” 都做不到,明明想冷静,却控制不住地紧张;有的会突然惊叫、呼救,甚至想立刻逃离当前环境(比如从家里冲到楼下,从办公室跑到走廊),仿佛只有 “离开这里” 才能缓解;不管是坐着、站着还是躺着,都觉得 “浑身不舒服”,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晃动、旋转,眼前的景物逐渐模糊、重影,像 “在梦里一样不真实”。

 

发作 10 分钟左右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 “躯体连锁反应”:比如突然腹痛、想拉肚子,或者反复恶心、想吐,这些都是焦虑情绪通过 “消化系统” 释放的表现 —— 身体在极度紧张时,会抑制消化功能,导致胃肠痉挛、蠕动异常,进而引发这些不适。

 

3. 内心失控感:“怕自己疯掉”,却不知道在怕什么

 

惊恐发作时,患者的精神会处于 “高度紧绷” 状态,心里充满莫名的恐惧:明明没有具体的害怕对象,却总觉得 “有不好的事要发生”;感觉自己 “失去了控制”,比如四肢酸软无力,两臂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,全身忍不住发抖,像 “筛子一样停不下来”;有的患者会出现 “感知异常”,比如眼睛看不到清晰的东西,只能看到 “白茫茫一片”,或者听不清别人说话,感觉声音很远;还有的会产生 “濒疯感”,担心 “自己下一秒就要失控发疯”,这种恐惧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,形成 “恐惧→更焦虑→症状更重” 的循环。

 

其实这种 “失控感” 是大脑情绪中枢紊乱的表现:焦虑情绪过度激活杏仁核(大脑的 “恐惧中枢”),同时抑制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),导致患者无法用理性判断 “自己很安全”,只能被本能的恐惧支配。

 

4. 情绪冲动感:“想发泄却没力气”,陷入 “虚无感”

 

部分患者在惊恐发作时,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冲动:比如想摔东西、砸东西,通过破坏来发泄心里的痛苦和紧张;有的会忍不住想哭、想闹,却因为浑身无力,连哭出声都觉得费力;还有的会陷入 “情感麻木”,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很 “虚无”—— 明明家人就在身边,却觉得 “离自己很远”;做事情没有任何真实感,像 “木偶一样机械行动”,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也感受不到开心或难过。

 

这种 “冲动” 和 “麻木” 其实是情绪的 “两极反应”:一方面,过度焦虑需要 “出口”,所以会产生发泄的冲动;另一方面,当情绪超出心理承受极限时,大脑会启动 “保护机制”,通过 “麻木” 来减少痛苦,就像 “身体疼到极致反而没感觉” 一样,情绪也会在极度紧张后进入 “麻木状态”。

 

二、为什么会出现惊恐发作?3 个常见诱因要注意

 

很多人疑惑:“我平时好好的,为什么突然会惊恐发作?” 其实它的出现不是 “毫无原因”,多和以下 3 个因素相关:

 

1. 长期压力积累:“小焦虑” 攒成 “大爆发”

 

惊恐发作往往不是 “突然出现”,而是长期压力 “积压到极限” 的结果。比如长期加班、熬夜,精神一直处于紧绷状态;或者长期处于矛盾环境中(如家庭冲突、职场压力),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。这些 “小焦虑” 会像 “水滴” 一样慢慢积累,直到某个 “触发点”(比如一次熬夜、一场争吵、甚至只是普通的一天),就会突然 “爆发”,表现为惊恐发作。

 

就像水库里的水,平时慢慢蓄水,一旦超过警戒水位,就可能突然决堤 —— 惊恐发作就是情绪 “水库” 决堤的表现,之前积累的压力越多,发作时的症状可能越强烈。

 

2. 对 “身体信号” 过度敏感:把 “小不适” 放大成 “大问题”

 

有些人本身对身体的 “微小信号” 特别敏感,比如偶尔心跳快一点(比如爬楼梯后)、偶尔胸闷(比如气压低时),就会立刻联想到 “是不是得了重病”,进而陷入焦虑。这种 “过度关注” 会让身体的不适感被放大:比如觉得 “心跳越来越快”“越来越喘不上气”,而焦虑又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生理反应,最终诱发惊恐发作。

 

比如有位患者,一次体检时医生说 “心率有点快”,从此他就总关注自己的心跳,偶尔感觉心跳快就紧张,越紧张心跳越快,最后引发了惊恐发作 —— 其实他的心率快多是 “焦虑导致的生理反应”,而非真的有心脏问题,却因为 “过度敏感” 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
 

3. 生活习惯影响:熬夜、咖啡、酒精可能 “推波助澜”

 

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惊恐发作的风险。比如长期熬夜,会打乱自主神经节律(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衡),让身体更容易处于 “应激状态”,稍微一点刺激就可能引发惊恐;过量摄入咖啡因(比如每天喝 3 杯以上咖啡、浓茶),会兴奋交感神经,导致心跳加快、神经紧张,成为惊恐发作的 “导火索”;酒精虽然短期内能让人放松,但代谢后会加剧焦虑,甚至诱发惊恐发作,尤其是长期饮酒后突然戒酒,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惊恐症状。

 

三、遇到惊恐发作别慌!3 个 “急救方法” 帮你缓解

 

惊恐发作时虽然症状强烈,但不会真的 “危及生命”,只要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,就能快速缓解:

 

1. 先 “稳住呼吸”:用 “478 呼吸法” 平复生理反应

 

惊恐发作时,呼吸急促、心跳快是核心症状,先通过调整呼吸来缓解:坐在安静的地方,闭上眼睛,用鼻子缓慢吸气 4 秒,然后屏住呼吸 7 秒,再用嘴缓慢呼气 8 秒,重复 3-5 次。这个方法能激活副交感神经,帮助身体从 “应激状态” 切换到 “放松状态”,慢慢降低心跳速度,缓解窒息感。

 

过程中不用强迫自己 “必须马上好”,哪怕呼吸稍微平稳一点,都是进步 —— 越着急 “快点好”,反而可能越紧张,不如告诉自己:“这是惊恐发作,会慢慢过去的,我先好好呼吸。”

 

2. 再 “转移注意力”:用 “54321 感官法” 拉回现实

 

当内心充满恐惧、失控感时,用 “54321 感官法” 把注意力从 “负面感受” 转移到 “现实环境” 中:

 

找 “5 样能看到的东西”(比如桌子、台灯、杯子、窗帘、绿植);

触摸 “4 样能摸到的东西”(比如衣服的布料、椅子的扶手、手机的质感、桌面的温度);

听 “3 样能听到的声音”(比如窗外的鸟叫、自己的呼吸声、远处的车声);

闻 “2 样能闻到的气味”(比如空气的味道、衣服上的洗衣液味、如果身边有食物可以闻食物的味道);

尝 “1 样能尝到的味道”(比如喝一口水,感受水的味道;如果有糖果,吃一颗感受甜味)。

 

这个方法能通过 “激活感官”,帮你从 “焦虑的内心世界” 回到 “现实世界”,减少失控感和不真实感,让你意识到 “自己现在很安全,周围的一切都是正常的”。

 

3. 最后 “别回避”:记录发作情况,后续找医生帮助

 

惊恐发作后,很多人会因为 “害怕再次发作” 而回避之前的环境(比如在办公室发作后就不敢去上班,在家发作后就不敢独处),但回避只会让焦虑加重 —— 越回避,越会觉得 “那个环境危险”,反而更容易引发焦虑。

 

正确的做法是:发作后冷静下来,简单记录发作的情况(比如发作时间、当时在做什么、出现了哪些症状、持续了多久),如果发作频繁(比如一个月超过 3 次),或者发作后持续焦虑(比如总担心下次发作),就及时找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求助。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,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(如短期使用抗焦虑药缓解症状)或心理治疗(如认知行为疗法,帮你调整对焦虑的认知),从根本上减少发作频率。

 

四、长期预防:3 个习惯帮你远离惊恐发作

 

除了发作时的应对,长期预防也很重要,通过以下 3 个习惯,能帮你减少焦虑积累,降低惊恐发作的风险:

 

1. 给压力 “找出口”:每天留 10 分钟 “情绪时间”

 

不要把焦虑 “藏起来”,每天固定留 10 分钟,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:比如写 “情绪日记”,把当天的焦虑、烦恼写下来;或者听舒缓的音乐、做简单的冥想;也可以和信任的人聊聊天,说说自己的感受。这些 “小行动” 能帮你及时疏导焦虑,避免压力积累到 “爆发”。

 

2. 调整生活习惯:避免 “刺激因素”,规律作息

 

尽量减少咖啡因、酒精的摄入,尤其是下午和晚上,避免刺激神经;保证规律作息,每天固定时间睡觉、起床,避免熬夜,让自主神经节律保持稳定;每周做 3-4 次轻度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、游泳),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,缓解焦虑,增强身体对压力的耐受度。

 

3. 正确看待 “身体信号”:别把 “小不适” 当 “大问题”

 

学会区分 “正常生理反应” 和 “焦虑引发的不适”:比如爬楼梯后心跳快是正常的,休息一会儿就会缓解;气压低时胸闷是正常的,换个通风的地方就会好转。如果偶尔出现身体不适,先告诉自己:“可能只是暂时的,先观察一下,不用立刻紧张。” 慢慢减少对身体信号的 “过度敏感”,就能减少焦虑的触发。

 

最后想跟大家说:惊恐发作不可怕,学会应对就能掌控它

 

很多人第一次经历惊恐发作后,会陷入 “恐惧循环”:怕再次发作,所以时刻紧张,而紧张又会增加发作的风险。其实惊恐发作就像 “情绪的小地震”,虽然当时很可怕,但不会真的伤害你,而且通过正确的应对和调整,是可以慢慢减少甚至避免的。

 

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过惊恐发作的经历,别害怕,也别回避 —— 先认清它是 “急性焦虑发作”,不是 “绝症”;再学会发作时的 “急救方法”,减少当时的痛苦;最后通过长期调整习惯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,就能慢慢摆脱它的困扰。

 

记住,你的情绪可以被理解,也可以被调整,别让 “惊恐” 控制你,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,慢慢找回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平静。

 


 

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、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,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,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+专病+专科,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,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!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,请不要犹豫,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!

2025年10月6日 17:58
浏览量:0
收藏